「在日本的時候,沒有經濟壓力,自由自在的寫作,我想這是我的黃金時代,只是在籠子裡。」
我想,張迺瑩沒有跳下旅館那扇窗的話,就沒有文學界就沒有蕭紅了
【關於愛情】
想來蕭紅最愛的是蕭軍
只是我在想愛情是否需要倫理道德
電影裡的蕭紅說「我愛他,但當他妻子很痛苦」
「如果不是我的寫寫畫畫,你是不是不會愛我」蕭紅這樣問蕭軍
「當時我寫電報向蕭軍求助的話,他一定會來接我」蕭紅是這樣看蕭軍的
至於端木蕻良
蕭紅說了,他是為懦弱的男人,與她在一起,是委屈了他
所以端木一些作為蕭紅不以為意
可最後電影裡端木的不離不棄
我也不覺得他這男人多渣了
至於駱賓基
有人認為他是蕭紅最後一位男人
可我覺得是文人間的相知相惜
如同蕭紅與魯迅一樣
【關於孩子】
第一位孩子送給別人
其實在看蕭紅的〈棄兒〉時,我便想過是否是她的親身經歷
第二位孩子死了
死了,說的輕巧
可我覺得以蕭紅的經歷
她是害怕家庭的
我甚至懷疑她的第二個孩子是怎麼死的
電影中多次提過
蕭紅很多都沒說,我們也都不問
【關於文學】
魯迅說文人的思想很複雜也很脆弱
容易依文壇動向寫作
容易背叛
蕭紅說「他們」不喜歡她寫的文章,是因為她沒有照著「他們」的寫
「不知道我的文章以後有沒有人看」
在那個年代
人人寫反戰
唯有她
寫貧窮困苦小人物
當那個時代過去了
「她的文章便被注意了,千秋萬世。」
【關於電影】
我雖然只認真看過〈棄兒〉,可蕭紅的著作還算了解大概
裡面很多除了是蕭紅的故事外,也有帶入小說的情境
不過也可以說是因為蕭紅的詩、散文、小說都來自她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
因為「我只要有個安靜的地方讓我好好寫作就好了」
開頭是呼蘭河,結尾也是呼蘭河
梨與蘋果
在二蕭火車站分離時
蕭軍給了蕭紅梨子
我想這表示接著他們就要分離了
至於蘋果
端木一開始會給蕭紅削蘋果
後來就直接擱著了
另外電影運用訪談的手法
彷若藉訪問許多與蕭紅接觸的作家
來了解蕭紅這個人
可是因為第三者角度
所以「黃金時代」的蕭紅,不是全部的蕭紅
很多都是個謎
像是孩子送給誰?兩蕭的結束到底怎回事?端木為何先逃難?
最後駱賓基嚼的糖
甜在舌頭,苦在心頭
接著我要去看《生死場》